Friend.Tech是革命性骗局,骗局的革命,让你重新思考SocialFi

本文作者将 Friend.tech 与 SocialFi 的碎片化思考进行整理,探讨 Friend.tech 的处境与 SocialFi 未来的发展。
(前情提要:Friend.Tech 猛烈攻势下,一览 SocialFi 生态格局、投资情况 )
(背景补充:SocialFi 的兴起:friend.tech 如何重新定义 Web3 社交金融? )

本文目录

  • 对 SocialFi 的看法和启发

本文是希望在产品热度冷却的时刻,回归产品本身,摒弃「不就是 XXX」的想法,讨论以下问题:

Friend.Tech 是什么

对 SocialFi 的启示

Friend.Tech 是什么

「Friend.Tech is the marketplace for your friends. 」,简单来说,使用者可以在 Friend.Tech发行自己的个人代币,持有个人代币的使用者可以获得发行者的专属内容。建议先体验,再批判。

Friend.Tech 好在哪

Friend.Tech 是我心中的好应用。什么是好应用?

个人心中的好应用,「能用且有用」是基本盘,「人群和场景」是天花板,「持续赚钱的商业化能力」则是生命力 。

Friend.Tech 从「能用且有用」的角度满足了散户、生态和 VC 的基本需求;在「人群和场景」上和现有产品差异化,并且具备泛化只非 Crypto使用者的潜力;同时商业模式合理符合产品模式。

现状是,不同的链有点像一个个赌场,使用者和专案是赌场里的赌客和赌局。

赌场间的区别是,有的是全新品牌,有的是贴牌背书,不同的运作方式决定了赌场的声誉和安全性。但更多的是相同,如大部分赌场都还在建设 / 扩容中,以期望容纳更多客人和更复杂赌局,但是赌场空间大是赌场客流量高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比如安全性只能保证场内的钱不会随意减少,但是并不保证赌局的公平和安全;比如都没有靠谱的商业模式,并不直接从赌局的实际结果中获利。

过去赌场都在「搞生态」,搞得好的标准是「生态繁荣」,通过发 Grants和空投的方式来激励使用者和开发者,结果是「应有尽有但并不繁荣」。慢慢发现使用者和专案大都是同一批,专案同质化严重,使用者撸毛为主虚假繁荣,一旦 Grant送完空投结束,立刻人走茶凉。如何更主动地用空投以外的因素去吸引使用者,扶持优质专案,做好生态投资,是各个赌场都要考虑的。

而 Crypto 使用者的第一目标是赚钱,因此对于各赌场来说,放弃做好建设使用者自然会来的幻想,积极拥抱可能带来财富效应的专案或者 MEME是一种还不错的选择,FT 正是这么一种专案。

所以「能用且有用」的角度出发,当下的链上 Web3 Native 的产品需要对使用者「能参与,能赚钱」,对生态「能上线,能拉新」,最后对 VC 「使用者买帐,有想像力(成为大量使用者 Crypto 的入口)」。Friend.Tech 符合这一点。

FT 为什么是革命性骗局

革命性在于,一般的专案方在赌场里面开赌局,Friend.Tech 在赌场里面开小赌场, 做资产发行,借助 BondingCurve,每个使用者可以体验发币、控盘、赋能的全套流程 ,自己做一次专案方;同时从机制上,只要仍然有具备影响力的使用者没有加入到生态中,使用者可以始终期待开新盘。

骗局在于,整体而言,Bonding Curve 主导的机制 降低了做专案方 / 做盘子的成本 ,吸引大量使用者和资金进入,同时导致 使用者帐面收益虚高,回本之路漫漫。

解释之前,首先对 Bonding Curve 和 Friend.Tech 的一些基本机制做简单介绍:

  1. 帐号:系结 Twitter 登入,继承 Twitter 的 Profile
  2. 价格变动:任何房间的初始 Key 价格会随着售出数量变化,呈指数级上涨,具体规则为 Price = Supply^2 / 16000,这就是 Bonding Curve
  3. 交易:Key 可以随时交易,每次交易支付 10% 手续费,5% 归房主,5% 归协议
  4. 积分:根据使用者的行为,专案方会每周中心化发放积分奖励

这套机制导致:

同时这套规则背后:

综上,Friend.Tech 通过一套能快速创造 FOMO,并持续产生非共识标的的机制,能在专案早期快速引入新使用者;但是弊端是,随着对房间的预期和共识形成,财富效应降低,注意力转移后,会造成增长停滞并进入阴跌回撤,此时使用者开始频繁卖出 Key 后,会明显发现不符合预期的亏损,进一步降低投资欲望,导致专案进入死亡回圈成为一个骗局。

延伸阅读:深度解读 Friend.tech 爆红过程:死亡螺旋?10大风险?为何能估值15亿美元?

面对这种情况,专案需要重构现有标的的期望,同时想办法引入新的标的。

FT 为什么是骗局的革命

当讨论 Friend.Tech 是否真的有价值还是一个套着 DeFi 外皮的挖矿游戏时,通常否认产品存在价值的声音远远大过认可产品价值的声音。似乎无论是唱衰 FT 的人还是支援 FT 的人都认为其没有内在的产品价值,将其成功归因于产品之外的因素,如 Paradigm 加持,技术选型正确等。

此处讨论时,尽量不考虑这些因素,回归产品本身提供的价值来思考 Crypto Native应用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总是抱着「使用者只是为了赚钱来使用产品,都是庞氏不可持续」的观点,将有可能会错过下一波 Web3 的应用层机会。

Friend.Tech 虽然是骗局,但是也有推广至更大的「人群和场景」,成为革命性产品的可能性。

它满足了一种潜在需求:基于 Bonding Curve,打通了有价值但是没有运营能力的使用者的变现途径,帮助使用者释放自身价值的潜力,而不止是 Crypto版知识付费。Friend.Tech 的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 1000 个铁杆粉丝,而是下 1 个新韭菜。

先讨论 FT 不是什么。

首先,它不是一个服务专业运营者的知识付费平台。 收费群在 Web3 中并不少见,有 Discord、微信群、Telegram、知识星球等成熟产品使用,也有基于订阅的成熟商业模式,对于粉丝和运营者来说都更具备长期运营的保障,因此 Web3并不需要一个原生的知识付费平台。 观察会发现,使用者虽然会在 Friend.Tech 上分享 Alpha 资讯,但 Alpha Group 的主战场并不在 Friend.Tech。也就是说,从产品性质来说, Friend.Tech 不是一个围绕专业人员的平台,而是一个主打非专业的平台。

同时,Friend.Tech 也

那么 Friend.Tech 是什么?Friend.Tech 的所有设计都导向了一个字,「快」。

简单对比,在使用 Friend.Tech 和不使用的情况下,一个个人使用者想要「开始」做收费群,需要考虑的事情:

对比就会发现,在 Friend.Tech 上,使用者如果想要对自己进行变现, 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注册。

Friend.Tech的房主不需要做出承诺和计划,就可以和它的受众粉丝,开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变现之路,房间的价格可以根据房主的运营意愿、市场的需求和实际的运营效果达成一个动态平衡。 减少了漫长准备期间的精神和脑力磨损,提高了变现效率,缩短了正回馈路径。

知识变现是一件很爽但是需要多种维度复合能力的事情,前期准备、增长、运营、长期维护等都需要人力和精力。 但是借用 Friend.Tech,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开启自己的个人变现(或者割人变现),摆脱了繁琐的「准备」,分离了费心的「运营」,先做起来,注册即开始。

因此,无论是人人皆知,时间价值难以被定价的顶级使用者,还是有能力但不擅长运营的潜水大佬,都可以很轻松地加入到个人价值变现的浪潮中,只需要有 1个人认同他的价值,即可开始产生收入,听起来比 1000 个铁杆粉丝简单多了不是吗?

现在的 各大平台上,有大量有能力但只能通过提高影响力然后进行广告流量变现的人 ,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精力不足、有可能本来就是不擅运营、还有可能是使用者自己也无法量化自己的价值或者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化为可销售的服务或者商品。整体变现路径长,细节多,准备非常繁琐,而基于 Crypto 设计理念的社交市场,可以让使用者将自己的 Spare Time 高效利用来产生回报,而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

这或许就是 Friend.Tech 除了价值波动带来的庞氏和高投机性以外,可能产生正外部性,并拓展到更广泛的人群和场景的地方。

除了从体验上带来的创新外,还有一些有意思但还没想通是否可行的观察,Crypto的特点为平台带来了新的流量分配逻辑,即流量从完全由平台掌控,变成使用者有某种意义上的自主权。

传统社交媒体,使用者依赖符合平台规则或者直接向平台付费来获取流量。而在 Friend.Tech,给了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基于链上资料(如直接往地址入金,拉高房间 Key 价,和顶级使用者(3,3),提高链上活跃度等)和 Twitter Profile这些公开可监控的内容,许多使用者构建了自己的监控体系。这种监控体系难道本身不也是一种新的基于资产的流量分配逻辑,同时这些投入都不直接归属平台。或许现在来看,普通使用者很难从资产价格的角度去和顶级使用者竞争,未来流量会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但是如果有了新的资产发现,同时这套逻辑和个性化推荐结合呢?也许会有新逻辑。

综上,Friend.Tech 是一个依靠 Crypto 的理念,提高了传统模式效率,捕获了未被广泛满足的需求的真正 Crypto Native产品,能提供具有从 Web3 泛化到 Web2 的价值的潜力,即使它是一个骗局,仍然是一个可能发起革命的骗局。

最后提一嘴运营,和 StepN 的社群运营相比,Friend.Tech 在运营方面的投入实在是太小,甚至连 Founder的推特都是锁定状态。上线两个月,FT 主要有四次增长,基本都是外界因素助力,如 Paradigm 和 Coinbase 的流量加持,Token2049的线下社交传播裂变。但仍然有一些做法是可以学习的:

延伸阅读:社交火热》friend.tech协议收入超越Uniswap,获 Paradigm 种子轮投资

「运营」,就是根据专案阶段,选择正确方式,撬动核心资源,提高业务价值 。FT 做好了这些事,来吸引最初的顶级 KOL 作为种子使用者加入:

  1. 专注 Web3 使用者,邀请制保证早期邀请码获得者拿到低价筹码,帮助 CX。专注 Web3 使用者的好处是,产品容忍度高,投资意愿强,共识差距大,同时在同类竞争中先行者对有使用者有更高的粘性。同时邀请码制度保证了早期使用者能够拿到相对更低价的筹码,并进一步帮助宣传,借用他们的影响力
  2. 把 Twitter 当基础设施,精简产品且降低门槛。虽然经常有人会说,Friend.Tech 通过 Twitter 注册继承了 Twitter 的使用者关系,减少了迁移成本。但严格来说,Friend.Tech 继承的是 Twitter 的 Profile 和基础功能,只专注如何提高房主的开房间体验和使用者的交易体验,而不需要关注房主如何获得注意力,让关于流量的一切都发生在 Twitter 上。也正因为如此,房间预览、广场等内容平台常见的基础功能,Friend.Tech 都不需要。
  3. 不限制开盘机器人,提供初期正回馈,进一步吸引资金进入。开盘机器人的存在,为早期大量新注册的使用者提供了最初的收入和正回馈,还能通过快速拉高前期大 V 的 key 价来创造话题度满足虚荣心,在产品模式尚未爆火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开盘机器人的存在也创造了许多造富神话,通过造梦叙事引入做梦资金,拉高 TVL。

延伸阅读:Telegram Bot是什么?分析优缺点、风险及最热门电报机器人整理

FT 能否持续和破圈,还有哪些问题

讨论完优点后,再讨论 FT 现有的问题,希望可以为同类产品的后续优化提供参考。

个人认为,Friend.Tech 会持续有生命力,但是短期内难以指望破圈增长。 可持续的原因是,市场永远不缺暴富和 FOMO,尤其是在熊市中。可以猜测当行情好转,市场 FOMO 情绪足够强,使用者对于内幕讯息和 Alpha的渴望和付费意愿也会增强,作为一个持续收割新韭菜的产品,非常适合牛市的环境。 短期内不能破圈的原因是,FT目前仍然有诸多阻碍破圈的缺点,外部环境也不适合。因此在产品完善前,信任重构前,其破圈可能性很小。不过由于代币的具体玩法没有推出,仍然可以期待团队和 Paradigm 在经济模型和玩法方面的创造力带来新的思路和增长。

目前 FT 产品上的潜在问题有:

基本功能的不完善:如各种延迟卡顿、不支援多种内容型别、只支援 ETH 支付等

可优化的方向:

需要仔细考虑的点:

外部环境:

对 SocialFi 的看法和启发Web3 社交是否存在机会

提及 Web3 社交产品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 「没有需求」,那么社交需求是什么? 社交可以总结归纳为这样一个模型:「人」是最小的单位;「性」、「交流」和「关系链的维护和拓展」是基本结构;「脸」、「内容」和「关系」是社交资产;「愉悦」、「认同」和「杠杆」则是最终的社交目标。

从上述模型来看,社交「需求」基本没有变过,但是主流的社交产品在网际网路的发展过程中却发生过迁移,也有新的社交形式涌现。因此,用 「没有需求」 来否定社交产品的可能性是不合适的。

需求可能变化,形式可能创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双向关注(加好友),到单向关注再到双边匹配,内容的分发方式也可以从基于热度的媒体式到基于个性化推荐的 Feed 形式,社交的正规化始终在创新。

个人看法,Web3 Social 依然是值得期待的。一方面,当下链上需要应用层的产品,VC会持续在这个方向做尝试和投入;另一方面,如果相信越来越多使用者会使用区块链,数位化生活是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数位资产成为新的社交资产的时候,就一定会有链上社交产品的需求,不一定社交产品能把新使用者带入 Crypto,但是被带入 Crypto 的新使用者到了一个量级时,会需要满足原生需求和习惯的社交产品。

不用 「没有需求」 来一笔带过,Web3 社交产品还有哪些问题

使用门槛高,使用者基数小 。重视新增来提供活力的社交产品,门槛高获客成本高,使用者基数小难以构成网路效应

对 Crypto 的偏见,现阶段不适合做内容平台和社交媒体。 对于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非 Crypto创作者来说,声誉和信用非常重要。要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使用者冒着被粉丝骂割韭菜的风险,带着粉丝从旧的平台迁移到新的平台非常困难

去中心化是卖点也是风险,有害内容、黑灰产的问题没有好的去中心化解决方式 ,但会严重影响社交产品的体验,Nostr 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延伸阅读:Nostr 为何一发冲天?以太坊上 Web3 社交协议全不堪一击

Web3 Social 应用宣扬的需求常常是次要的的 ,举例:

常常想要解决中心化平台有网路效应和规模效应之后出现的问题 。如没有资料所有权,利益分发不合理,中心化控制,缺乏隐私等。错误对标带来幻想和错误判断。

Web3 和 Web2 的区别产生的影响和以往的技术迭代的影响不一样 。认为 Web3 Social是一个有潜力的赛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去网际网路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有巨大商业价值和护城河的社交产品,同时随着技术迭代,社交产品的迭代又有打破这些商业价值和护城河的新正规化。所以如果把区块链视为一种新的技术革命,它也理应创造新的社交正规化。但个人眼里,过去社交的变化离不开几种因素:上网的人越来越多,装置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

做社交本来就困难。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需求和社交习惯,很难找到一个足够大的需求或者创新,来吸引足够多习惯和需求不同的使用者将其社交资产迁移到新的平台。最常见的情况是找到了一类新文化带来的新人群,但是文化是一种注意力产物,注意力转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在没有新媒介、新工具和新资产的情况下,仅依赖发现一波新的人群来构建一个新的社交网路限制了增长的上限,增长停滞,使用者流失,无法变现是宿命;开启想像空间需要一个有持续生命力的新需求或者新正规化。

脑洞一下,社交产品从 FT 有哪些可以参考的?

忘记 Crypto 的价值主张 ,如资料确权、去中心化、隐私、创作者经济等,价值主张容易偏离重心。

举例来说,创作者经济或许是一个伪命题。见过的许多创作者经济的专案,通常落到三个点,1. 社群共创,2. 投资付费结合,3. 权利追溯,但普遍不致力于提高使用者的付费意愿和付费习惯。价值和口号是搞团队攻山头的必须品,但是要吸引同志还是要先满足刚需。回到社交的核心要素,围绕 Crypto 去发掘新需求,发行新社交资产,发现新传播逻辑,发明新连线方式

📍相关报导📍

社交协议 Lens Protocol V2 上线:有哪些重大更新,可撼动 SocialFi 格局?

CYBER闹剧背后:做市商的搬砖和野蛮操盘

Nostr创办人骂「闪电网路是骗局」,为何比特币开发者渐渐出走了?

Leave a Reply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